首页>房产 > 正文

摩根大通朱海斌: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6%,房地产下行态势明显收窄

2023-02-27 15:06:11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美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明显变化。”

周潇枭 北京报道 近日,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接受等媒体采访,就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美联储加息节奏、人民币汇率等给出基本判断。

朱海斌表示,相较去年11月底而言,其研究团队对2023年中国经济展望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对今年中国经济整体判断是比较积极的,预计全年经济增长5.6%。从趋势上来看,中国目前处于疫后复苏向上的势头,欧美由于金融条件收紧,经济增长则是进入下行的趋势。放眼全球宏观环境,无论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还是投资策略上,摩根大通的研究团队都持有比较积极的看法。


【资料图】

朱海斌表示,从经济增长构成来看,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3%,消费贡献1个百分点,投资贡献1.5个百分点,进出口贡献0.5个百分点。对于2023年而言,预计全年经济增长5.6%,其中消费贡献4.1个百分点,投资贡献2个百分点,进出口贡献-0.5个百分点。今年消费和投资逐渐复苏,基本恢复至2018、2019年疫情前的常态化水平,进出口在疫情前对经济贡献大体为0,今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计将转为负值。

朱海斌展望了2023年中国消费、投资、进出口的具体情况。

消费方面,2023年围绕汽车、家电等可能出台更多的促消费政策。朱海斌则建议出台发放消费券或者现金的举措,尤其针对中低收入家庭推出一些直接的消费刺激政策。另外,中国的超额储蓄有望推动2023年消费加快复苏。“2020年之前中国储蓄率平均在30%左右,受疫情影响消费场景和方式受限,2020年储蓄率提高到34%,2021年恢复至31%,2022年又提高到33.5%。这对应大约4.5万亿元超额储蓄,尽管整体规模不小,但是结构上分布不均,多集中在高收入家庭。所以,预计2023年消费实际增速为7%-8%,料较难出现消费的大幅反弹。不过随着就业和收入预期的好转,消费将逐步恢复至常态。预计2023年储蓄率会略高于29%,低于30%的水平。”他分析道。

投资方面,预计整体形势比去年略好。去年制造业和基建的投资增速都接近10%,预计今年这两部分投资增速在7%左右,在高基数基础上有所放缓。比如新能源汽车去年翻了一番,预计今年增长20%-30%,增速有所放缓。基建投资增速也有所放缓,主要在于去年实际使用专项债资金规模较大,上年结转使用、当年新发行、年中追加等规模加总达到了5.2万亿元,今年预计新增专项债规模为3.9万亿元,尽管高于往年的常规水平,但低于去年的可用资金。房地产投资预计下降4%-5%左右,相较去年(-10%)降幅明显收窄。在他看来,“1月房价环比企稳,这是很好的信号。房价预期稳住后,房地产市场成交才会从底部逐渐复苏,进而传导到房地产投资数据上来。整体来看,制造业和基建投资有所放缓,但房地产下行态势明显收窄,预计整体投资略微改善。”

出口方面,则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具体来看,近几个月,尽管对于欧美的经济预期都在改善,但增速仍处于下行的趋势。比如,去年暖冬带来了天然气价格的暴跌,欧洲经济的衰退明显缓和,预计今年欧洲可避免负增长,但是增长趋势仍然向下。转向美国,美国1月经济数据好于预期,一方面显示出经济韧性的一面,但通胀高企以及失业率创新低,这也加剧了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担忧。摩根大通美国团队预计,今年3月、5月美联储会再加两次息,每次25个基点,终点在5.25%。到今年年底美国核心通胀率在3%左右,高于美联储的预期目标,明年初美国失业率可能升高至4.5%左右。此外,该团队预计美联储政策的转向时间会较市场预期靠后,预计到明年二季度进入降息周期。总体而言,欧美经济增势向下、全球需求放缓,就会对中国的外需带来一定的压力。过去两年中国的出口份额从全球的13%提高到15%以上,今年出口份额预计难以继续攀升,可能回落到14%以下。

朱海斌表示,财政政策方面,预计2023年中国赤字率为3%,新增专项债规模为3.9万亿元,规模较上年均有所上升。货币政策方面,预计会延续中性偏松的信贷和利率政策态势,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料为9.5%左右,去年社融增速是9.6%,信贷预计维持稳定增长。“此外,预计今年4月份会有一次降息。”他表示。

朱海斌表示,今年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致在6.75的水平,与当前的汇率水平相差不大。具体来看,有两大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趋势向上,欧美经济则趋势向下,这样的经济增长差利好人民币。另一方面,中国出口回落,带来经常项目顺差的收窄;随着出行限制的放开,中国游客的境外出行会带来服务贸易逆差的扩大,这则会对人民币带来压力。

朱海斌对记者表示,从中美关系来看,去年11月份后出现一段时间的缓和,今年1月份似乎对立情绪有所加剧。2018年以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关系是主基调,不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稳定全球经济增长等方面中美有合作空间,这样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明显变化。当前中美竞争的重点已从前几年的贸易,转到科学技术领域。中美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从最近中美两国政府的表态来看,双方还是有共同意愿的,有竞争但斗而不破,要避免出现脱钩等最糟糕的结果。

“对于中国来说,外部压力从贸易转向技术封锁,外部挑战上升。当前全球化出现碎片化的新趋势,欧美供应链以前强调效率现在则强调安全,对中国而言也是挑战。这些外部压力将推动中国更加注重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制造业升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等”,朱海斌表示。

朱海斌对记者表示,今年1月份起海外投资者转为看好中国,原因在于中国疫后重启的进度要好于预期。去年12月份,美国投资者比较担心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如大规模人群感染对生产端供应链造成较大冲击,进而会对全球通胀和金融市场等带来新冲击。实际情况是,尽管去年12月份经历了一段较为痛苦的时期,但到今年1月份疫情感染实现快速过峰,这对海外投资者而言是大幅超预期的。

标签: 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